武义县供销联社扎实推动小农合作 力促联心又共富
近年来,武义县供销联社锚定共同富裕主赛道,以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为抓手,创新实施小农合作共富项目,全面整合“百镇共建强基”“山海协作”“供富大篷车”等资源,打出丰富联结模式、迭代帮扶体系、完善产销衔接等系列组合拳,着力打造项目联建、服务联动、产销联营的共富新通道,实现特色产业发展和强村富民多方共赢。目前,该县共有10个乡镇(街道)29个行政村1012户农户参与小农共富项目,户均年增收近9600元,村集体增收约18.7万元,累计助农增收1000余万元。
一、丰富联结模式,“小农户”搭上“大平台”
一是照单认领激效能。多次实地走访坦洪、柳城、三港、王宅、大田、新宅等乡镇,考察地理、气候、海拔、土质等种植条件,制订宜种宜养“套餐”,优选10多个品种“果蔬种植+土鸡养殖”方案,由小农户自主“点单”认领。同时,坚持宜粮则粮、应种尽种原则,根据地块实际情况选择种养殖模式,如直种、套种、轮作,盘活撂荒耕地近200亩,增加经济收益。
二是镇村包干促发展。主动争取乡镇支持,以乡镇、行政村为单位,推动土地流转,通过统一种植品种、统一技术帮扶、统一收购销售,将分散的小农户联结起来,形成规模化连片发展,现有种植面积玉米502.5亩,西瓜240亩、香薯196.5亩、高山水果33亩及旱粮200余亩。“小农户合作共富”项目被部分乡镇列入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。
三是村社合作强产业。构建“基层社+村集体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推进王宅基层社“赋能强基”示范建设,发展基层社与村级组织合作经营,探索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发展模式,打造和培养一支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,主要由31名村农技员组成,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、解决村级剩余劳动力、促进农户增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。
二、迭代帮扶体系,“小生产”享受“大服务”
一是集中育苗优品质。服务向苗种供给延伸,引进农科院优质作物品种,并在王宅镇吴山下村建立5000平方米的种苗培育基地,通过统一育苗,提高种子成株率,累积育苗2.5万盘计223万株合格幼苗并发放至农户。通过统一育种、统防统治等,为参与农户降低生产成本20万元以上。
二是全程指导解民忧。着力推进“供销庄稼医院”建设,组建由省农科院专家、科技特派员、农技骨干等力量组成的“供销红小二”技术服务队,深入田间地头为小农户提供全过程技术帮扶,确保第一时间精准解决。截至目前,累计开具“庄稼处方”457单,开展技术培训7次,实地指导126次,服务群众768人次。经过技术指导,产量同比提高20~30%,最高增产达60%。
三是双重保障稳增收。出台《“小农户合作共富”项目实施方案》,设置150万元专项资金,根据种植品种对小农户给予政策补助,针对低收入等困难群体,通过核算成本给予全额补助。同时,创新性推出团体参保法,以农作物品种为划分依据,联合一定范围内的小农户购买团体保险,目前已为玉米、西瓜、宣莲等投保,面积达400余亩;其中,宣莲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全国首创。
三、完善产销衔接,“小山村”牵手“大市场”
一是山海协作拓销路。积极推动武义农产品外销,依托“山海协作”平台,开通武义-海宁、武义-永康农产品“供富大篷车”,在海宁市名特优中心、行政中心食堂、农批市场等地设立武义农产品展销专柜、专摊,畅通线下渠道。截至目前,累计运输40余车次,农产品价值超100万元。
二是专业运营助产销。由社有企业搭建电商平台,将特色产业与电商产业融合对接,组织开展“山海协作 共富美好”“柳城好物 畲乡有礼”共富直播间等带货活动,组建农产品直销社群,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,拓宽农户销售渠道,推动武义优质山货外销,助力乡村振兴。
三是兜底回购保收益。对参与项目农户的滞销农产品实行兜底集中收购,并且保价统购统销,解决农民急难愁盼问题,保障农户收益,让农户再无后顾之忧。截至目前,已完成第一茬作物农产品兜底收购工作,社有企业累计收购玉米、西瓜、猕猴桃、小香薯等农产品113.5吨。